金隅智造工场是由金隅集团投资建设,与海淀区政府联合推进,通过对存量老旧工业厂房改造升级,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产业的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区,是金隅集团2018年“疏解整治促提升”的重点工程。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、特色化的建筑设计、主题式的景观营造,改造后的园区,已规避传统工业厂房的陈旧感和粗糙感,同时又保留利用了旧厂房6.5~11米高挑空、空间方正开阔、超低容积率的建筑优势。此外园区还设计了5万平方米生态园林式景观、大体量科技秀场和会展中心、时尚健身场所、业态丰富的商业楼和动线便捷的空中连廊等,从功能布局到场景打造,全面建设集智慧、绿色、人文于一体的创新科技园区。 金隅智造工场位于海淀区西三旗核心区域,总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。项目一期7.5万平方米,已完成改造并交付使用,二期4.5万平方米。 作为存量空间改造项目,金隅智造工场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公司为园区规划建设,通过对工业厂房加固、改造,保留工业文化遗存的同时,引入智能制造产业功能,打造了一个集智慧、绿色、人文的复合型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枢,搭建了智能制造研发成果展示交流平台。金隅智造工场将不仅成为智能制造产业聚集的新标杆,使老工业厂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,还将优先应用智慧运营技术,打造新型智慧生活方式的体验园。 金隅智造工场由中关村商圈、上地商圈和亚奥商圈包围,高新科创产业氛围浓厚;紧邻奥森公园,坐享城市绿肺的自然与宁静;周边多条交通要道纵横,川汇京城环线,地铁8号线、13号线通达周边商圈、首都机场、市中心等,公路、地铁交织出全方位交通网。
目前园区已实现包括“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”在内的200多家科技企业、5000多位科技人才的聚集,并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、1家创业板上市企业、3家科创板块申请上市企业、6家智能制造行业独角兽、9个北京市重点项目,园区知识产权产出超过5000件。2021年园区生产总值超过50亿元,相比较原传统家具制造业,单位产值提升了近10倍,全面实现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、产业空间腾笼换鸟,为北京市老旧工业厂房装修改造、城市产业更新提供了鲜活的案例,为区域整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金隅智造工场项目在改造过程中注重文化的传承,尊重原建筑规划的空间组织形态,灵活运用多种建筑设计元素,营造了符合新兴科技企业发展需求的工业风,展现了简约大气的空间特色。重新梳理园区内部人流动线,从智慧化与立体化着手景观设计。采用智能科技与电路线型的设计理念,利用硬质铺装、草坪、绿植和水景打造公共步行环境,呼应简洁的建筑风格。
立体化设计依托园区建筑密度低、景观绿化覆盖率高等特点,重点铺设高架连廊,增强了楼宇之间的活力和协同互动。新的设计提升了园区内部配套功能之间的到达效率,丰富了园区的视野与风貌特色。
金隅集团自筹改造资金,在不增加园区总体面积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保留园区内85%以上的高举架、高荷载产业空间,把最稀缺的产业空间留给具备小试中试、检验检测以及小规模转产产业环节需求的“硬科技”创新企业,为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硬核力量。
作为区企合作的产业园区项目,金隅智造工场项目与中关村科学城建立产业联审机制。政府负责科技企业推荐、提供政务服务和产业指导、给予政策支持;金隅负责科技企业挖掘、吸引入驻、企业风险评估等工作。双方严格控制入园企业产业门槛,夯实园区产业聚焦。
金隅智造工场项目围绕“政产学研用金服”,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、党群服务中心,引入海淀区综合政务服务金隅智造工场项目站,将客户服务、产业服务、政务服务、知识产权服务及非公党建等有机整合,实现“园区事、园区办”。与入园企业联办概念验证创新大赛,发现、挖掘科创项目团队,为产业基金投资储备优质项目来源;定期组织高层客户活动,充分发挥园区平台横向交流和融通带动作用,促进入园企业间产业资源合作与衔接,激发园区活力,提升企业归属感;向入园企业开放园区科技创新应用场景,鼓励科技成果在园区内的落地转化;编制产业园区专业化运营服务体系,建立《智慧园区总体框架和建设管理规范》团体标准,为园区运营调整、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,实现园区可持续、高质量发展。
设立金隅科创基金,打造产业运营生态
联合海淀区政府,建立“海淀·金隅科创基金”,聚焦大信息、智能制造、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,挖掘具备国内领先、国际一流技术的“前沿硬科技”企业,构建金隅智造工场项目“物理空间租赁+产业投资(孵化)+创新产业服务”新型运营模式,以精准的市场化股权投资体系助力园区产业做大做强,打造产业运营生态闭环。
园区联合入园企业旷视科技公司,以人工智能为核心,结合物联网监控、数字孪生、APP等科技功能,建设完成金隅智造工场项目智慧园区AIoT综合管理平台,搭建了集成管理、能源管理、运维管理、三维可视化、移动APP等智慧物联网应用场景,提升了园区智慧化管理水平。